大家聚在一塊喝茶,談到普洱茶,有個朋友突然冒出了這樣的一句話:“感覺,手中的普洱茶有點喝不懂。”
為何這樣說呢?
包裝上同樣寫著“老班章”,而那個口感,卻不一樣。別說老茶,連新茶,都很難喝到一樣的口感。
因此,有茶友開玩笑:你們是不是摻雜了什么東西呀?
明明都是同一個山頭,可,這滋味卻千差萬別。
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
沒有那滋味,那香氣,還是老班章嗎?
我們心中都明白,當老婆餅變成雞仔餅的味道,那老婆餅就不復存在!這樣的創(chuàng)新,更像是一種“摧毀”。
因此,有茶友說,普洱茶需要一個標桿,就像大益的7572。
普洱茶原本就是一山一味,為何,到了我們手里,變成了一山百味?
記得有一次,在茶博會上喝老班章,可這口感不像是老班章。便問美女茶藝師:這茶為何和我之前喝的滋味不一樣?
得到的回復是:我們家的制作工藝配方是獨家的。
熟悉嘜號的朋友,應該知道,包裝茶上面有兩個數(shù)字和配方是有關的。
或許,就是因為每家茶企的配方不同,讓“一山一味”遍地開花,變成了“一山百味”。
“一山百味”值不值得推崇?
或許,茶企的本意是好的,可云南普洱茶一山一味,才是普洱茶的本色。
正如老班章的茶就應該是入口苦澀,回甘迅速;易武的茶就應該是香高水柔,柔中帶剛,這才是正宗的普洱茶。而不是表面是老班章的茶,實際是易武的口感。且不說張冠李戴的嫌疑很大,更怕有些人借助“拼配”的名頭,混雜,勾兌茶箐。
當老班章茶變得柔甜,失去其“本性”之時,人們丟失的,不僅僅是茶,而是一份傳承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