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蓮潛葉搖蚊.水蛆。
【目科】雙翅目,搖蚊科。
【學名】stenochironomus nelumbus
【分布】江蘇、安徽、湖北等地區(qū)。
【危害對象】荷花、花蓮、藕蓮、碗蓮、子蓮等,還未見危害其他水生植物。
【危害征狀】以幼蟲危害荷花根莖、浮葉和實生苗葉,爬至荷葉上,從葉背啄孔鉆入,在葉內(nèi)掘穴匍匐前進。每一幼蟲為一單獨坑道;在危害盛期,數(shù)十或數(shù)以百計的幼蟲縱橫交錯地蠶食,使各坑道相連,致使整個荷葉壞死;危害期長,從4月起直至1 0月止。
【形態(tài)特征】
(1)成蟲:體長3~4.5毫米,翠綠色。頭小。復眼中部褐色,周圍黑色;中胸特別發(fā)達,背板前部隆起,呈駝背狀,后部兩側(cè)各有1個梭形黑褐色條斑;前翅淡黃色,最寬處有較寬的黑斑,外緣也有小規(guī)則的黑斑;足細長,前足是體長的兩倍多。雌雄蟲較易區(qū)別。雌蟲觸角絲狀,褐色,6節(jié)。腿節(jié)中央和基部有1小段黑色。腹部翠綠色;雄蟲觸角羽毛狀,14節(jié),基部褐色,先端黑褐色。前足脛節(jié)黑色,腿節(jié)先端有1小段黑色。
(2)卵:長橢圓形,嫩黃色,頭部隱約可見眼點,長約0.2毫米,寬0.08毫米。包含在暗白色膠質(zhì)物中。
(3)幼蟲:體柔軟纖細,長10~11毫米,黃色或淡黃綠色。頭部褐色;觸角5節(jié),口器黑色,大顎扁,呈鋸齒狀.下唇齒板發(fā)達,下唇齒粗壯。頭部有一部分縮嵌在前胸內(nèi);中、后胸寬大。腹部圓筒形,分節(jié)明顯,腹末有兩對短小的剛毛,肛門鰓指狀,較長。
(4)蛹:體長4~6毫米,翠綠色;復眼紅褐色;前足明顯游離于蛹體,卷曲于胸、腹前。蛹體前端和尾部生有短細的白色絨毛。
【發(fā)生規(guī)律】 在南京市,5月中、下旬開始出現(xiàn)幼蟲危害,到10月巾旬浮葉終見停止危害。全年約發(fā)生6~7代,各世代重疊發(fā)生。在湖北監(jiān)利縣,幼蟲危害期從4月到10月,以7~8月危害最重。在該地,以幼蟲在湖底越冬。在氣溫、水溫均為20 ℃左右時,成蟲壽命3~5天,卵期3~8天,幼蟲14~17滅.其中危害期1~l 7天,蛹期2~4天。 成蟲于傍晚羽化,以18~20時羽化最多,21時至次晨很少羽化。成蟲飛翔速度較慢,有趨光性,白天棲息不動。交尾后于夜間產(chǎn)卵于浮葉邊緣水中。卵塊膠體狀,有很強的粘著力。每個卵塊有卵2ll~232粒,卵粒均勻懸布于膠質(zhì)中。孵化期不整齊,同一卵塊中的卵要4~5天才能孵化完畢。幼蟲孵出后并不馬上游離出去,而是群集于卵塊中,取食膠質(zhì)物;此時蟲體迅速增大,2天后體長便達卵長的2.5倍以上。幼蟲稍人后,泳至浮葉下面,由浮葉背面侵入。侵入孔近圓形,直徑近0.2毫米。幼蟲潛食于上表皮下,開始時潛道呈線形,隨著幼蟲在蟲道內(nèi)向前擴大取食,潛道成喇叭口狀向前擴大成不規(guī)則的紫褐色斑。蟲斑形狀不甚規(guī)則,但都有1個細長的尾部。潛食道內(nèi)充滿水液。幼蟲蛻皮或化蛹前,將蟲糞筑在蟲道兩側(cè),因而潛道內(nèi)有一段一段形似“=”號的深色區(qū)。幼蟲老熟后,將頭部前方的上表皮頂破,而后作絲繭化蛹。雌雄成蟲羽化外出后,不久即交配,隨后產(chǎn)卵。
【防治方法】
(1)園藝防治:缸栽土壤切勿應(yīng)用蓮塘泥,對已受害的缸裁荷花,徹底換土。
(2)人工防治:及時處理浮葉(特別是受害荷葉),和過多的小立葉,選留出水的大立葉和拌生長枝。
(3)藥劑防治:對受害缸栽荷花,噴施90%晶體敵自蟲l 000~l 500倍液;對池栽培的荷花,噴施25%西維因400~500倍液.可保護池中的魚類和其他有益的水生動物;對缸栽的荷花換土時應(yīng)用l:2 000倍液的90%晶體敵百蟲全面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