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藍目天蛾
學名:smerinthusplanusplanuswalker
類屬:
目錄
1. 相關(guān)圖片
2. 分布與危害
3. 形態(tài)特征
4. 發(fā)生規(guī)律
5. 防治方法
6. 防治藥械
相關(guān)圖片 分布與危害 分布于東北、華北、河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陜西、寧夏、甘肅等地,朝鮮、日本也有分布。主要危害凌霄、楊、柳、桃、櫻花、丁香、海棠、女貞等園林植物。
低齡幼蟲取食植物葉片表皮,多將葉片咬成孔洞或缺刻。高齡后的大幼蟲食量大增,可將葉片吃光僅殘留部分葉脈和葉柄,嚴重時常常食成光枝,削弱樹勢。樹下常有大粒蟲糞落下,較易發(fā)現(xiàn)。
形態(tài)特征 成蟲體長30至35毫米,翅展80至90毫米。體翅灰黃至淡褐色。觸角淡黃色;復眼大,暗綠色。胸部背面中央有一個深褐色大斑。前翅頂角及臀角至中央有三角形濃淡相交暗色云狀,外緣翅脈間內(nèi)陷呈淺鋸齒狀,緣毛極短。亞外緣線、外橫線、內(nèi)橫線深褐色;腎狀紋清晰、灰白色基線較細、彎曲;外橫線、內(nèi)橫線下端被灰白色劍狀紋切斷。后翅淡黃褐色,中央紫紅色,有一個深藍色的大圓眼狀斑,斑外有一個黑色圈,最外圍藍黑色,藍目斑上方為粉紅色。后翅反面眼狀斑不明顯。
卵橢圓形,長徑約1.8毫米。初產(chǎn)鮮綠色,有光澤,后為黃綠色。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70至80毫米;頭較小,寬4.5至5毫米,黃綠色,近三角形,兩側(cè)色淡黃;胸部青綠色,各節(jié)有較細橫格;前胸有6個橫排的顆粒狀突起;中胸有4小環(huán),每環(huán)上左右各有1個大顆粒狀突起;后胸有6小環(huán),每環(huán)也各有1個大顆粒狀突起。腹部色偏黃綠,第一至第八腹節(jié)兩側(cè)有白色或淡黃色斜紋7條,最后一條斜紋直達尾角。尾角斜向后方,長8.5毫米左右。氣門篩淡黃色,圍氣門片黑色,前方常有紫色斑或淡黃色點,腹部腹面稍濃。胸足褐色,腹足綠色,端部褐色。
蛹長柱狀,長40至43毫米。初化蛹暗紅色,后為暗褐色。翅芽短,尖端僅達腹部第三節(jié)的2/3處,臀角向后緣突出處明顯。
發(fā)生規(guī)律 生活習性:藍目天蛾在河北省任丘地區(qū)一年發(fā)生2代。以蛹在寄主附近根際土壤60至100毫米深處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出現(xiàn)第一代成蟲;7月中、下旬出現(xiàn)第二代成蟲;9月上旬老熟幼蟲入土化蛹。
成蟲多在晚間羽化,成蟲爬出蛹殼時,排出較大量的帶黃色的乳白色混濁液體。成蟲飛翔力強,有趨光性。成蟲羽化后,一般多在夜間進行交尾、產(chǎn)卵。產(chǎn)卵地點在葉、枝、干、土塊上均能見到,一般以葉背及枝條上為多。卵單產(chǎn),偶有產(chǎn)成一串的,均以粘性分泌物牢牢粘著,每雌蟲一生可產(chǎn)卵200至400粒。卵經(jīng)7至14天孵化為幼蟲,初孵幼蟲大多能將卵殼吃去大半,然后爬到葉背面主脈上停留,以腹部第六節(jié)腹足及臀足緊抓葉脈。能吐少量的絲,偶爾跌落時,能懸掛在樹上。1至2齡幼蟲分散取食較嫩的葉片,將葉吃成缺刻;4至5齡幼蟲食量驟增,特別是5齡幼蟲取食量極大,常將樹葉吃盡,僅剩光枝。幼蟲共5齡,幼齡幼蟲體色與寄主葉色相似。4齡后雌幼蟲的體色較黃,雄幼蟲的體色較綠。老熟幼蟲在化蛹前2至3天,體背呈暗紅色,即從樹上爬下鉆入根際土壤中,在土內(nèi)鉆成一橢圓形土室,在土室過1至2天,即蛻皮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 1.園林技術(shù)防治:
①冬季翻土,蛹期可在樹木周圍耙土、鋤草或翻地,殺死越冬蟲蛹。
②利用幼蟲受驚易掉落的習性,在幼蟲發(fā)生時將其擊落,或根據(jù)地面和葉片的蟲糞、碎片,人工捕殺樹上的幼蟲。
③幼蟲入土后或成蟲羽化前,在寄主周圍地面噴施50%辛硫磷,以毒殺土中蟲蛹。
2.物理防治:利用天蛾成蟲的趨光性,在成蟲發(fā)生期用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等誘殺成蟲。
3.生物防治:幼蟲3齡前,可施用含量為16000iu/毫克的bt可濕性粉劑1000至1200倍液,讓天蛾幼蟲中毒后在樹上慢慢死亡腐爛,不直接往下掉到地面,既保護各種天敵,又防止污染環(huán)境衛(wèi)生。
4.化學防治:3至4齡前的幼蟲,可噴施20%除蟲脲懸浮劑3000至3500倍液,或25%滅幼脲懸浮劑2000至2500倍液,或20%米滿懸浮劑1500至2000倍液等仿生農(nóng)藥。蟲口密度大時,可噴施50%辛硫磷2500倍液,或2.5%功夫菊酯乳油2500至3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000至3000倍液等藥物,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5.保護螳螂、胡蜂、繭蜂、益鳥等天敵。 防治藥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