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liberty bluetm自動微波肽合成儀允許快速高效地獲取肽、類肽和類肽-肽雜交體
肽-類肽混合物 pro-glu-(nleu)-(nphe)-gly-(nlys)-nh2 在 2 小時內(nèi)合成,純度為81%
--簡介--
類肽是各種 n-取代的甘氨酸的聚合物。雖然在結(jié)構(gòu)上與肽相似(圖 1),但類肽對蛋白水解降解具有抗性,這歸因于它們的酰胺鍵的全部取代。 類肽在體內(nèi)的穩(wěn)定性提高,使其成為藥物發(fā)現(xiàn)和開發(fā)的有吸引力的類肽靶標(biāo)1,2。
圖1. 多肽和類肽的結(jié)構(gòu)比較
類肽和類肽-肽雜化物通常通過“亞單體”過程合成,該過程包括兩個步驟:(1) 用溴乙酸和 n,n' 二異丙基碳二亞胺(dic) ?;?(2) 用單取代胺進行親核置換 (圖2)1,3。
圖2. 典型的類肽合成
由于許多結(jié)構(gòu)不同的單取代胺可商購獲得,因此可以很容易地合成具有多種側(cè)鏈的類肽2,3 。然而,類肽的常規(guī)合成每個殘基可能需要長達三個小時1 。微波輻射已被證明可以顯著減少合成時間,使類肽文庫和類肽-肽雜交體的生產(chǎn)更加可行 1-3。
--材料和方法--
試劑
所有氨基酸均獲自 cem corporation (matthews, nc),并含有以下側(cè)鏈保護基團:glu(otbu) 和 lys(boc)。 oxyma pure 和rink amide protidetm ll 樹 脂 購 自 cem corporation (matthews, nc)。 溴乙酸、n,n二異丙基碳二亞胺 (dic)、芐胺、β-丙氨酸叔丁酯鹽酸鹽、哌啶、三氟乙酉夋 (tfa)、3,6-二氧六環(huán)-1,8-辛二硫醇 (dodt)、三異丙基硅烷 (tis) 和 乙酸購自sigma-aldrich (st. louis, mo)。 n-boc-1,4-二氨基丁烷和異丁胺購自 alfa aesar (ward hill, ma)。 二氯甲烷 (dcm)、n,n 二甲 基 甲 酰 胺 (dmf) 和 無 水 乙 酉迷 (et2o) 購 自 vwr (west chester, pa)。 hplc 級水 (h2o) 和 hplc 級乙腈 (mecn) 購自fisher scientific (waltham, ma) 。
類肽-多肽雜交體合成:pro-glu-(nleu)-(nphe)-gly- (nlys)-nh2
使用 cem liberty blue 自動微波肽合成儀在 rink amide protide ll 樹脂(離子交換容量:0.18 meq/g )上以 0.1 mmol 的規(guī)模制備類肽-肽混合物(圖 3)。 對于類肽殘基,用哌啶在 dmf 中進行脫保護,用溴乙酸和 dic 進行?;⒂?dmf 中的單取代胺進行親核置換。 對于肽殘基,用哌啶在 dmf 中進行脫保護,并用 5 倍過量的 fmoc-aa-oh、dmf 中的 dic 和 dmf 中的 oxyma pure 進行偶聯(lián)反應(yīng)。 使用具有 tfa/h2o/tis/dodt 的 cem razor 高通量肽切割系統(tǒng)進行切割。 裂解后肽在無水乙酉迷中沉淀并凍干過夜。
圖3. 目標(biāo)類肽-多肽雜交體: pro-glu-(nleu)-(nphe)-gly-(nlys)-nh2
類肽-多肽雜交體分析
在配備有 pda 檢測器的 waters acquity uplc 系統(tǒng)上分析類肽-肽混合物,該檢測器配備 acquity uplc beh c8 色譜柱(1.7 mm 和 2.1 x 100 mm)。uplc 系統(tǒng)連接到 waters 3100 single quad ms 用于結(jié)構(gòu)測定。在 waters masslynx 軟件上進行峰分析。使用 (i) h2o 和 (ii) mecn 中的 0.1% tfa 梯度洗脫進行分離。
--結(jié)論--
在 liberty blue 自動微波肽合成儀上,pro-glu-(nleu)-(nphe)- gly(nlys)-nh2 的微波增強 spps 產(chǎn)生了純度為 81% 的目標(biāo)肽(圖 4)。
圖4. pro-glu-(nleu)-(nphe)-gly-(nlys)-nh2的uplc色譜圖
結(jié)果
cem liberty blue 自動微波肽合成儀允許快速有效地獲取肽、類肽和類肽-肽雜交體。 微波增強的 spps 產(chǎn)生了純度為 81% 的類肽-肽雜交體 pro-glu-(nleu)-(nphe)-gly-(nlys)-nh2。
參考文獻
1.olivos, h. j.; alluri, p. g.; reddy, m. m.; salony, d.; kodadek, t. org. lett. 2002, 4, 4057–4059.
2.unciti-broceta, a.; diezmann, f.; ou-yang, c. y.; fara, m. a.; bradley, m. bioorg. med. chem. 2009, 17, 959–966.
3.gorske, b. c.; jewell, s. a.; guerard, e. j.; blackwell, h. e. org. lett. 2005, 7, 1521–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