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匱要略》
【原料】茵陳30克,澤瀉12克,豬苓、白術(shù)、茯苓各9克,桂枝6克。
【制作】上方藥量加大20倍,共研為末。每次用30克~40克,置于保溫瓶中,沖入適量沸水,蓋悶15~20分鐘。
【用法】代茶頻頻飲用,飲至將盡時(shí),再沖再飲,每日l劑,連飲2~3周。黃疸熱重于濕,癥見身目俱黃、煩熱、口干苦、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不宜飲
用。
【功效】健脾利濕,清熱退黃。適用于黃疸型肝炎或各種原因引起的黃疸,濕重于熱者,癥見身目俱黃、頭重困倦、胸脘痞滿、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腹脹便溏、厭食油膩、舌淡苔厚膩或淡黃等病癥。
【注釋】脾運(yùn)失健,濕濁內(nèi)蘊(yùn),肝膽疏泄失司,膽汁泛溢肌膚而成黃疸。本方旨在運(yùn)脾利濕,清熱退黃,因勢利導(dǎo),然濕為陰邪,非溫不化,故全方寒溫并用,以寒為主,以溫為輔。茵陳、澤瀉、豬苓、茯苓清利濕熱。白術(shù)、桂枝化氣燥濕,令邪無可避,無助濕化痰之虞?,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茵陳含有6,7-=甲氧醛香豆精、綠原酸、咖啡堿,可促進(jìn)膽汁分泌,增加膽汁酸和膽紅素的排泄,同時(shí)對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因方中桂枝、白術(shù)皆性溫,故黃疸熱重于濕者運(yùn)用后,有助熱動火之憂,故不宜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