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是世界茶樹的主要發(fā)源地。對茶的理解和運用,有著自己獨特的情愫。云南民族,可以說是一個茶的民族:云南古代稱“濮”,“濮滿地”。那時我們稱作“濮滿人”,“濮人”。“濮人”是多個民族的統(tǒng)稱,包括了德昂族,佤族,布朗族等。我們認為他們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和利用茶樹的人,可能比神農(nóng)時代還要早。“濮”早期的象形文中含有“茶”的東巴文部首記載,早期的云南人居住在瀾滄江流域,他們以“頭戴冠式,身裹樹葉”的形象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這很容易讓我們想到“古儀堂皇”的祭祀茶禮的一幕。
云南每個民族都有喝茶的習俗,都有祭茶,拜茶為神的圖騰,他們自然而然的吃茶,足以令千方百計,清苦到底的尋茶人頂禮膜拜。很顯然,在“溯源”與“流派”的差別上,我們體會到了“道可道,非常道”的“無為”境界。真正的“道法自然”在這里作為起點,延伸至中國整個歷史文化。因此說普洱茶“是茶人的最后一站。”
云南人喝茶不受儒家的“禮儀拘束”,曾經(jīng)的云南人,率性而為,又能收發(fā)有度,讓我們?yōu)橹畾J佩。他們熱情洋溢,點到為止。這是以前“知青”口中說到的云南人的印象,雖然他們不說“中庸”,不說“易經(jīng)智慧”,但是他們用行動很好的做到了“中”的理念。很多人說他們“懶”,其實并不是這樣,曾經(jīng)的云南人,他們發(fā)揮了中國人“百姓日用而不知”大道至簡的“無為”境界,就像我們現(xiàn)在中國人做好的都在用,但是卻不知道,總拿著西方的方法在說明一件事,這便是《易經(jīng)》的“無為”起的作用。
我們可以想象一副動畫,秉承了中國古老文化的云南人一代接著一代傳下去,其中一支部落順著遷徙,來到了河南,從母系時代演化到了父系時代,出了“伏羲”,他總結理論,一畫開天,創(chuàng)立八卦,重卦64,演繹先天,傳到“神農(nóng)”改變卦序建立《連山》,傳給炎帝后,與黃帝經(jīng)過阪泉之戰(zhàn)合并部落,又經(jīng)過逐鹿之戰(zhàn)打敗蚩尤后調整卦序創(chuàng)立《歸藏》。經(jīng)過“五帝”變遷通過周文王變卦成了《周易》,打敗紂王后,周朝制定制度,其中有一條,貢品中有“茶”。在這一系列的線索可以說明茶與中國歷史是絕對分不開的,之后的文化大家百度是都可以找到的。
云南人喝茶,沒有道家的“純自然”的觀念,自然,對于茶樹原產(chǎn)地的人民來說,本已深入人心,一脈相承,對他們而言早已是無所謂自然,一切在自然而然中,中規(guī)中矩的德行,客來敬茶的尊重,求和平的禮讓,都達到了“天人合一”的默契,
當時的云南人更是活在當下,自由自在,達到了“茶禪一味”的境界,大道至簡,熱情奔放,就像佛家在“動”“靜”中領悟“自在,逍遙”。
云南人喝的茶,重在心靈感應,重當事人的情態(tài),追求偶得,理智和自由。熱情,往往以寫意,傳神的茶事,喚醒茶賦予人的“靈感”悸動,他們以似水的善柔,照耀著飲茶者的心智。這不正是佛家“空”境界最好表現(xiàn)?道家“上善若水”的最好證據(jù)么?他們發(fā)揮的淋漓盡致,可他們不會說。因為已經(jīng)深入骨髓,用行動以示人,這種寫意不正是唐代茶道的起源么?但不一樣的是,云南人的普洱茶道不在于“靜”,而在于整個流動的形式,以他們的生命在演繹,與茶融合。普洱茶的原理也是這樣的,中國的歷史文化也是這樣的,一一對應,大同小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