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里侎俐人最早種茶,后來侎俐人搬走了,漢人劉家才遷來并擴大種植規(guī)模,將加工好的茶葉用騾馬運輸,沿“瀾滄江東岸茶馬古道”一路北上西進,經(jīng)景福、林街、保甸、安召、南澗公郎、碧溪、巍山縣城馱到大理去賣。當(dāng)?shù)乩先酥v,從鳳冠山走馬幫四天時間就可到大理。鳳冠山上有許多小土包,其上堆滿石頭,不知道是什么民族遺留下來的墳?zāi)?,我估計就是神秘失蹤,不知遷往何方的侎俐人留下來的。”鳳冠山古茶山核心區(qū)大園子村民楊玉學(xué)說。
“侎俐人?”我聽了非常興奮,因為侎俐人是彝族的一個支系,在臨滄永德被稱為俐侎人,以每年春天的澡塘?xí)劽谑?。最近幾年臨滄市大力挖掘與打造俐侎人的茶文化。據(jù)報道,俐侎人是云南最早種茶的民族之一,茶在他們的生活中占有著重要的位置,形成了一系列民風(fēng)茶俗,最終孕育了俐侎人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的茶文化,“竹筒雷響茶”、婚禮三道茶、祭拜茶祖就是其茶文化的代表。想不到,景東也有侎俐人,鳳冠山大園子的最老的古茶樹竟然是這個神秘的黑衣部落遺留下來的。
于是,茶馬史詩編輯部對景東鳳冠山的侎俐茶文化進行了深入的梳理,提出了景東鳳冠山是臨滄俐侎茶文化的歷史起源之觀點,并將之與金庸筆下的神仙姐姐聯(lián)系起來,提煉出了“侎俐公主”與神仙姐姐這一茶文化主題。
在云南臨滄大山深處居住著一支神秘的民族-----彝族俐侎人。俐米人屬彝族的一個支系,有俐米語,無文字。整個族群只有26000多人,聚居在臨滄市永德、鳳慶、云縣境內(nèi),是云南省獨有的一個族群。長期居住在高山的俐侎人,性格溫婉含蓄,造就了其獨具魅力的特色,他們至今仍然保留古老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傳承著保存完整的俐侎人種茶、飲茶、制茶以及歌舞、祭祀、服裝、飲食等傳統(tǒng)民風(fēng)、民俗。
在當(dāng)?shù)?,流傳著諸多關(guān)于俐侎人祖先的傳說,相傳當(dāng)?shù)氐睦袢俗钤缡菑木皷|、鎮(zhèn)沅等地逃難來的,并非是當(dāng)?shù)氐耐林用瘢送膺€有一些是關(guān)于俐侎人與茶的傳說。
據(jù)傳,永德縣的俐侎人來源于普洱市景東縣一帶,先祖是景東一奴隸主的奴隸,因不堪奴隸主的殘酷壓榨,被迫反抗起義,失敗后集體逃亡到臨滄市永德縣烏木龍一帶山箐中,其部落的中心為現(xiàn)在的翁思洼村,在那里繁衍發(fā)展,人口逐漸增多,如今,已遍及永德的烏木龍、亞練等鄉(xiāng)及周圍鳳慶、云縣的部分鄉(xiāng)村。為不忘其原籍,常講本支系是由“阿固密迪”(景東)和“阿固米巴木”(景東大園子地)來的,并自稱“阿固潑”(景東的俐侎人)。人死后“朵巫”為亡人超度的《指路經(jīng)》詞語中,必須提及翁思洼、景東兩個地名,意思是指導(dǎo)亡人的靈魂回到祖宗住地去。
臨滄俐侎人自稱祖先來自景東大園子,而鳳冠山恰恰有個叫大園子的美麗山村,我們認為這很可能不是巧合,因為這個現(xiàn)實中的大園子也流傳有侎俐人種茶的說法,以及遺留下來隨處可見的侎俐墳。
俐侎人遷居到臨滄,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逃亡過程。幾百年前,身為奴仆的俐侎人祖先在為主人放羊時釀下大禍,被迫起義失敗后,只能一路倉皇出逃,身后是窮追不舍的追兵。為了逃避追殺,俐侎人身穿黑衣,借助夜幕的掩護成功逃離,因而黑色也就成為了他們最崇尚的顏色。俐侎人在男女服飾的顏色上都以黑色為主,因而被稱為是“大地上行走的黑色靈魂”和“黑衣部落”。
直到現(xiàn)在,俐侎婦女仍然保留著染布、織布、剪裁、刺繡、縫制的傳統(tǒng),一家人的衣服、頭巾、圍腰、背包等,都是手工制作。俐侎婦女過去曾以大麻、棉花、羊毛等為紡織原料,現(xiàn)在則到集市上買現(xiàn)成的棉線,以自制的傳統(tǒng)木織布機紡織成布料,然后進行靛染著色。
侎俐人是濮人后裔:破解彝族大頭人奴隸之謎
侎俐人是彝族的一個支系,在部分地方的史志資料中,俐侎人有著“臘米”“六米”“利米”“列米”“侎俐”或“小列密”等多種稱謂。其在臨滄被稱為俐侎人,而在普洱市等地則被叫為侎俐人。
在典籍《皇清職貢圖》中對之進行了扼要的介紹:“利米蠻,狀貌黝黑,頗類蒲蠻,宋以前不通中國,元泰定間始內(nèi)附,聚處順寧山箐中。男子戴竹絲帽,著麻布短衣,腰系繡囊,善用弩,每射生得之,即啖……性愚樸,不嫻跪拜禮。婦女青布裹頭,短衣跣足,時出樵采負薪而歸。刀耕火種,土宜蕎稗。”
《云南通志》中的“南蠻志·種人·利米”中也提到:“順寧有之,男子好衣皂,面黃黑,善弩獵,每射雀,得之即為生噉。女子分辮赤足,出外常披花布以蔽其身。”
《皇清職貢圖》和《云南通志》成書都在清代,當(dāng)時侎俐人已從景東、鎮(zhèn)沅一帶逃到臨滄生存了一兩百年,因此這兩部典籍就將侎俐人的居住范圍歸在順寧府(臨滄許多地方在清代屬于順寧府管)。
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利米蠻,狀貌黝黑,頗類蒲蠻”這句話,其或許隱藏著侎俐人為最早的栽培與利用茶樹的民族之一的歷史密碼。蒲蠻就是現(xiàn)在的布朗族,是濮人的后裔。侎俐人“頗類蒲蠻”,卻被歸為彝族,據(jù)我推測,很可能侎俐人的祖先是濮人,后來被南遷來彝族征服與同化,成為彝族中的一個處于底層的奴隸部落,這也是臨滄俐侎人傳說其先祖是景東彝族大頭人的奴隸之原因。
在民族史界,彝族的族源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外來說,即從西北遷來云南的氐羌人,另一種認為其是云南的土著民族。我的推測是,彝族是一個非常龐雜的體系,其是南下的氐羌人跟云南的土著民族混血的產(chǎn)物。
彝族有六祖分支的傳說,相傳在春秋戰(zhàn)國彝族人文始祖阿普篤慕生活在昭通、會澤一帶,其生有六個兒子,每個兒子領(lǐng)有一塊地方,并向不同方向擴張勢力范圍。其中大兒子武侯慕雅切(武祖)向滇西、滇中擴張,經(jīng)東川、尋甸,向滇西南和滇西洱海地區(qū)發(fā)展,逐步形成以巍山、南澗、景東、景谷、云縣、鳳慶、永平、漾濞、彌渡、昌寧、雙江等西部方言區(qū)為主的彝族聚居地。滇中一支逐步形成以“羅羅”、“里潑”自稱的中部方言區(qū)彝族,分布在云南楚雄大姚、祿豐、牟定、南華、雙柏、姚安、永仁、元謀,大理彌渡,普洱景谷、鎮(zhèn)沅等地。
武祖后裔彝族中自稱“臘羅拔”、“彌撒拔”的一支,以虎為原生圖騰,有“土家”、“土族”、“香堂”、“蒙化人”等他稱,一度“在南方筑城”,唐宋時期雄霸云南,創(chuàng)建南詔國,傳十三代王,版圖囊括今云南全境及四川、貴州、廣西、西藏和緬甸、越南等部分地區(qū)。
景東彝族即為武祖后裔,其是從滇東北遷過來的,很可能景東的一些濮人部落被其征服與同化,演變成彝族的侎俐支系。
“在景東瀾滄江沿岸發(fā)現(xiàn)多處新石器時代的遺跡,有力的證明這里是古人類生活、進化的地區(qū),從而演化成土著民族。無量山、哀牢山是世界茶樹的起源中心,也是云南茶文化的起源之地,古濮人就在景東境內(nèi)栽培與利用茶樹。濮人是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的祖先。在歷史上,景東境內(nèi)分布有大量的布朗族,后來這些布朗族大部分南遷,現(xiàn)在在瀾滄江邊還保留很少的布朗族人口。”普洱市天下普洱茶國公司董事長包忠華說。據(jù)其估計,景東現(xiàn)存的許多近千年的大茶樹,就是布朗人與其近親侎俐人及彝族人栽種的。